中新社香港12月29日電 題:港式有機雜貨店懷緬街坊人情味
  記者:黃旖琦
  “現在香港剩下的好像都是一式一樣,閃閃發光的落地玻璃建築。很害怕有天到樓下買東西,再也看不見那些雜貨店了。”響噹噹雜貨店的店主駱玉當感嘆道。
  常被稱為“彈丸之地”的香港,充斥著各種大商場和超市,包裝精美的產品琳琅滿目。曾經與市民生活聯繫密切的傳統雜貨店日漸式微,但在有些居民區的角落,還是可以找到一間看上去凌亂,各種器皿裝著各種醬料的雜貨店。
  在香港灣仔鵝頸街市,二樓市場的角落,有一家不太起眼,但小巧整齊的雜貨店。木做的橫牌匾,寫著“響噹噹雜貨店”。深褐色的木柜上擺著各種器皿,裝著米、砂糖和香菇等食品。眨眼看上去像傳統的雜貨店,但細看又有點不一樣。響噹噹雜貨店與傳統的雜貨店不同,標榜售賣有機、環保及公平貿易產品等貨品。
  俗話說,人靠衣裝,佛靠金裝。在講求包裝和外表的年代,響噹噹雜貨店卻反其道而行,鼓勵無包裝,重現昔日的散買模式,要多少買多少,減少不必要的浪費,熟客們都會自覺帶著瓶子罐子來買東西。
  駱玉當本來是做有機食品批發,一開始是出售給大型超市及零售店。然而出售給大型超市,都是定量包裝為主,顧客無法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購買,為了提倡環保,他們嘗試著出售散貨。
  “如果我想試試這種米,買少量散裝就可以試,有更大的選擇空間,又環保。即使試過不喜歡吃,也不會剩下一大包,”駱玉當表示。
  現在的年輕人,對於雜貨店的記憶已經很少,因為這些傳統的小店經營,已經逐漸被大型超市取代。超市銷售量大,有很大的優勢。雜貨店既要面對昂貴的租金,又要應付日益增加的進貨成本,經營艱難。曾經隨處可見的雜貨店,現在越來越少。
  “我覺得雜貨店那種傳統的銷售模式,是我們的回憶中不應該遺失的片段,”駱玉當說。“用一條鹹水草就可以把菜捆著賣,無需要用膠袋。雜貨店與超市不一樣,你去超市買完東西就走,但是雜貨店除了買東西,更有種人情味,你不單單買東西,也可以與不同人交流。有時有些客人即使不是來買東西,路過也會上來和我們聊聊天。”
  駱玉當笑了笑說,“我想我們這代人都還記得,小時候拿個瓶子到樓下的雜貨店打醬油。我更喜歡有歷史的店鋪,所以現在看到不少老字號倒閉,都很心痛。現在香港剩下的好像都是一式一樣,閃閃發光的落地玻璃建築。很害怕有天到樓下買東西,再也看不見那些雜貨店了。”
  選址在灣仔的街市,也是因為駱玉當喜歡街市的人情味。“大型商場總覺得很冷漠。雖然這裡有點難找,但是客人介紹客人,慢慢都有不少客人慕名而來,第一句通常都會說,‘終於找到了’。”
  在雜貨店經營日益困難的情況下,駱玉當卻選擇了將有機產品以雜貨店形式出售,既因為她很懷念那種小時候雜貨店的感覺,也因為雜貨店模式很能配合環保的概念,但零售生意比批發生意難做很多。
  “我們選一條艱難的路。因為你要整天坐在這裡,但是根本不知道每日有多少人會來,可能會一整天都沒有一個客人。而且這種舊式街市,並無空調,夏天非常熱。”她笑了笑說,“也不能說只是為興趣,我們也是想賺錢的。現時雜貨店生意仍未到賺錢的地步,仍在撐著,不過還是會堅持下去的。”(完)  (原標題:香江漫話:港式有機雜貨店懷緬街坊人情味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a40kaxq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